最新消息
國際論壇「地方文化再發現-大學與博物館之可為」開始招生
課程緣起
由於全球化和天災頻繁之影響,地⽅上⻑久以來連綿形成起的⽂化遭受了破壞, 同時也在新舊居⺠間引發了各種摩擦。另⼀⽅⾯,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地⽅居⺠和⼤學以及博物館研究者開始共同嘗試重新發現、保存與活⽤地⽅⽂化之實踐。這些 動向極有可能創造出新的地⽅⽂化、孕育富⾜的地⽅社會,因此漸受矚目。尤其是 東⽇本⼤地震以後,聚焦於地⽅⽂化的重建實例同時也具備社區營造多元多采的廣度,現已成為⼈類⽂化研究的重要課題。
在本論壇中將從⼤學、博物館的觀點,針對從災害中學習地⽅⽂化、知識據點 設施在地區⽂化中的⾓⾊、⼤學・博物館連結地區⽂化與市⺠的功能,以及從⼤學 教育重新發現地區⽂化等四個⾓度,並觀察⼤學、研究所學⽣等新世代學者的實踐 活動,思考⼈⽂學科在重新發現地區⽂化上可能扮演的⾓⾊。
課程規劃
本次課程以「地方文化再發現-大學與博物館之可為」為主題,內容規劃為兩天的研習課程,屬於非學分進階型研修課程。透過臺日兩國博物館工作者及研究者的交流對談,分享不同的觀點與發現。在博物館專業人才培育的課題上,預期可以達到如下的效益:
課程時間:2017年10月21日(星期六)至10月22日(星期日),共兩天。
活動議程
【2017年10月21日】
10:00-10:05 會議致詞 吉⽥憲司 、佐藤瑠威
10:05-10:10 主旨說明 ⽇⾼真吾
10:10-11:40 主題演講 國東半島之世界農業遺產推動活動與⼤學,飯沼賢司
第一場次:從災害經驗學習之博物館活動
第二場次 從大學、博物館立場思考地方文化
【2017年10月22日】
第三場次 與市民共同思考地方文化
第四場次 大學教育與地方文化的發現
第五場次 大學生、研究生重新發現地方文化
16:30-16:40 總結:日高真吾/總結主持:寺村裕史
師資介紹
名單依場次順序排列
課程主持人及講師
第一場次
第二場次
第三場次
第四場次
報名資訊
課程時間:2017年10月21日(星期六)至10月22日(星期日),共兩天。
課程地點:日本大分縣別府大學
招收對象:博物館、文化行政從業人員,相關系所師生等。
博物館、地方文化館、地方文史活動相關人士;
地方博物館行政人員;
博物館相關系所學生。
招收學員名額:20人。(本課程同步在日本公告、招收學員)
報名辦法:
報名時間:即日起至09月15日止,採網路報名。
課程費用:課程不收取學費。全程交通、住宿、用餐等由學員自行負擔,並請學員自行安排。
錄取公佈:09月20日於課程網站公佈並以信件通知,未錄取者則不另行通知,敬請留意信箱。
公務人員終身學習時數認證:依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核發公務人員終身學習時數規定辦理。
全程參與者可抵公務人員終身學習時數14小時認證。
認證實際時數依照學員的出席狀況辦理,採簽到簽退制。
注意事項:
如遇天氣或其它不可抗力之因素,則另行調整或順延研修課程時間。
主辦單位保留課程師資、內容、時段、上課地點等課務相關彈性調整及變更的權利。最新課程異動、相關訊息公告、詳細課程內容及師資介紹,以活動官方網站公告為準。
為響應環保,請自行攜帶水杯。
課程簡章:下載
交通資訊
研習地點:日本大分縣別府大學 (〒874-8501 大分県別府市北石垣82)
全程交通、住宿、用餐等由學員自行負擔,並請學員自行安排。
住宿資訊
辦理單位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博物館與文化資產研究中心、人間文化研究機構 基幹研究プロジェクト、 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別府大學
課程助理: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曾小姐/張小姐
若有任何問題,歡迎來信詢問。
歷年活動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與文化資產研究中心
歷年活動資訊簡介
負歷史遺產、當代歷史意識與博物館
舉辦時間:106.07.14-106.07.16
辦理地點: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高雄小林村日光小林社區
2017 年,在這個議題上有一個值得矚目的活動: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與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合作,從東亞近現代史脈絡重新梳理兩地天災與相關社會意識與行動的資料,重探歷史面貌。更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合作的契機,來自雙方近年先後就震災做了歷史性的回顧與反思,都是超越向來熟悉的自然科學與社會關懷立場,從歷史角度紀錄、檢視天災之於人類社會的影響、以及人類社會如何回應天災。
此次邀請講者以實踐為基礎,藉論壇場域分享並重省這些行動對於歷史學、博物館學的提示,並藉此喚起更多深刻的、以博物館為基地的人文實踐。
地方文化的發現、保存與活用
舉辦時間:105.11.25-105.11.26
辦理地點: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
桃園市大溪區多目標體育館及文化會館
以臺日兩國針對地方文化與地方博物館為主題,進行交流對談,透過社造工作者、地方文化運動推手、博物館工作者、博物館研究者等地方文化工作的關鍵角色分享各自的實踐方法,呈現地方文化的多元觀點與立場,並透過參訪與田野交流,深化本課程之研習目標。
生活的展示:生活物件與生活方式
舉辦時間:104.09.10-09.13
辦理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 土銀展示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臺南市區田野
人類生活中的物質文化,是反映與探討每個時代社會特性的重要路徑。透過物件的解讀與應用,博物館創造了一種連結時空的溝通方式。
本次課程藉由探討、解構這些生活相關物件來理解生活方式與生活文化,並重新轉化、運用民間文化資源作為生活展示的方法,試圖回應當今博物館、文化館經常面對的課題。
博物館、歷史物件與記憶
舉辦時間:103.07.07-07.12
舉辦地點: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以「歷史物件與記憶」為主題,進行為期六天五 夜的課程與研究探討工作坊。課程設計分為「基礎演講課程」、「交流討論」及「田野實務」三大類。
講座召集臺灣及日本博物館及歷史領域學者,以「歷史的展示:物件與記憶」為核心主題,進行深度文化工作的專業知能與實踐技術。研究實務則配合演講課程,加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館藏與展示內容,與臺南豐富的歷史遺跡與民俗。
博物館、物件與文化的詮釋溝通
舉辦時間:102.10.03-10.05
辦理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 土銀展示館
透過物件的蒐藏、研究、展示與教育進行文化的詮釋與溝通,是博物館有別於其他研究教育機構的特長,是博物館技術運用到文化資產保護經營領域的核心,也是博物館參與社會實踐的基礎。
博物館應該進行有意義的、系統化的收藏,探索透過物件紀錄與解讀文化與社會的方法,開發透過物件學習過去與現在的方法,使當代社會與過去(歷史、傳統)建立有意義的關聯,激發有意義的文化想像與創造。